2023-04-19 10:49:41來源:實況網
4月中旬,云南昭通大關縣天星鎮魚孔村,徐井貴和朱新燕小兩口,在海拔1800-2000米的原始山林里,搭起了棚戶,100畝的自家竹林在精心維護兩年后,今年收成更佳。“每天可以采200斤,今年價格比去年更好,干勁十足!”
雨后的筇竹筍(又名“野生羅漢筍”)正簌簌拔節。這一個月是筇竹筍的采收季,筍農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在茫茫竹海中攀爬,勞作一天滿載而歸,豐收喜悅的歌聲與春風柔雨相和。
孕育在滇東北烏蒙山區,滇、川、黔三省交匯處的立體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里,這里的高原筇竹筍得天獨厚,爽脆鮮嫩,曾經常年長在深閨無人識。9年前,良品鋪子率先踏進茂密的蕭蕭竹海,將集結大自然精華的野山筍優中選優,從源頭帶出深山,伴隨著“中國筇竹之鄉”的成長,走向廣闊的全國市場,讓這份山珍美味在國人舌尖綻放。
纖纖玉筍陡峭崖壁徒手采收
只取高原深山“筍中之冠”的精華
大關縣地處云南省東北部,滇東北烏蒙山區,滇、川、黔三省結合部。作為筇竹的現代分布中心,截至2023年2月,全縣竹林面積發展到111.5萬畝,其中天然筇竹林20.83萬畝、人工筇竹林81萬畝,全縣筇竹總面積達101.83萬畝,占全球筇竹資源的70%以上。筇竹筍味甘鮮嫩、品質上乘,被譽為“筍中之冠”。
然而,上世紀70年代,昭通大關的筇竹筍80%主要出口到了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59歲的收筍經紀人鄢永康和筍為伴30多年,十幾歲就開始采筍,“那時候,筍的產量也不高,沒有像樣的山路,騎著馬進山,進入密密匝匝的竹林,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坡遇險。一個月也就采個一百多斤,能賣到一毛錢一斤就不錯了。”彼時,國外市場對筇竹筍的識別和需求遠遠大于國內,金黃色的筇竹筍,被簡單處理,蒸煮、鹽漬后,就運往國外,吃起來味甘脆嫩,同時又是保健養生的好食材。在國內,少量筇竹筍被做成了筍干,作為高端禮品饋贈親友,并未被普通民眾熟識。
早年間,由于交通不便、產業鏈條單一、筍山管理滯后、銷售渠道不暢,竹筍每公斤只能賣到4至6元,村民種竹積極性極低。
抱著“好原料造就好味道”的初心,九年前,良品鋪子團隊便踏上高原,一路墊石頭開車沿山路蜿蜒,堅持一探密林竹海。“這么好的山珍,藏在深山太可惜了,”良品鋪子供應商昆明品世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胡榮洲回憶,“良品鋪子負責人及采購團隊眼光獨到,要把野山筍做成休閑即食零食,并要保持原汁原味,帶到普通民眾的各種消費場景中,合作初期便提出了行業內最嚴苛的標準,至今無人能破。”
2014年,良品鋪子正式推出高山野山筍,選用的就是來自云南昭通山區的A級、長度8-13cm的野生筇竹筍,其生長在海拔1800—2000米高山上,山高林密,地勢險峻,至今無法用機械化方式收割,只能靠筍農上山人工收割。
清晨四五點,徐井貴和朱新燕背著背簍,騎著摩托車就上了山。天然竹林里,滾石、苔蘚、雜木叢生,巖壁陡峭,土壤松軟濕滑,一不小心,就容易滑落。“保護好這些野生竹,不能亂砍,得小心翼翼地采。”徐井貴說,采筇竹筍時,還不用刀砍,更不能鏟挖。只見他俯下身子,手貼近地面,捏住竹節處,輕輕用力一扳,隨著“啵”的一聲,鮮嫩的筇竹筍便被扳下來了。一位位筍農每天都要經歷上千次的彎腰尋筍,數百次的徒手采摘。每一根鮮筍都是他們徒步12小時純人力扛下山。半路口渴了,就找個泉眼坐下,汲幾口水。在筍農搭建的棚戶下,人們圍坐一起,麻利地脫去筍衣,通過肩背、摩托車等方式小批量轉運至集散地,售賣給收筍經紀人。
“一根20多厘米長的鮮筍,良品只取筍尖及以下8-13厘米,相當于精華中的精華,一袋100斤脫掉筍衣的筇竹筍,大概30%可以用作良品鋪子野山筍零食的原料。”大關縣天星鎮魚孔村收筍經紀人鄢永康介紹,在當地的加工工廠,經過清洗、脫筍殼、壓榨去澀等簡單工藝處理后成為初級生產加工級別的半成品原料,第一時間送往位于昆明富民縣的良品鋪子供應商——昆明品世食品有限公司十萬級無塵智能車間。經過殺青、腌制等工序,最大限度保持新鮮,再經過脫鹽、熟化、清洗、調味、罐裝、巴氏殺菌等十幾道工序,保留山珍的原始風味、確保食品安全,并佐以云南有名的小米辣,口感更加豐富、有層次。
帶動當地筍產業“破土而出”
創富新農人叫響“世界筇竹”
作為良品鋪子最受消費者歡迎的素食產品之一,野山筍國內消費市場不斷擴大。良品鋪子與當地形成供給合作后,年均采購量從100噸到2021年達到2000噸,7年增長20倍。通過消費端助推供給端,促進了當地野山筍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昆明品世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胡榮洲介紹,和良品鋪子建立合作以來,不僅讓深山中的鮮筍“破土而出”,翻山越嶺為國人所認可,還推動筇竹產業做全、做深、做精。2020年,該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建起自動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智能工廠,日生產量可達10噸,極大提升了效率和品質。今年,該企業預計向良品鋪子供貨金額同比增長50%。同時,高原筍的知名度越叫越響,市場向休閑零食、餐飲、預制菜等端口不斷延伸,并帶動本地村民增收。“竹子已成為當地群眾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今年地頭的收購價達6.5元/斤,一戶兩口子一個月收入可達四五萬元。”胡榮洲說。
徐井貴就是趕在采收季從打工地浙江回到老家的。“前幾年,我以在外打工為主,百畝的林子也沒認真打理。這兩三年,筍子行情越來越好,我和老婆專程回來守林,按政府的指引,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看護好林子,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67歲的李地珍也是魚孔村茶園社人,爬不動山了,就留在家門口,幫著剝筍,一天可以剝筍一百斤。19歲的曹奎也在收筍季回到家里幫忙,雖然手法還不嫻熟,但干勁十足。“沒想到從小吃的筍,現在這么金貴了,還做成了全國有名的零食,挺自豪的。”收筍經紀人鄢永康的筍事業也越做越大。“這幾年跟著良品鋪子一路成長,我們打算在當地設廠,進行初級加工。”他道,家里條件也好了,建起了四棟樓房,兒子也留在大關縣一起打拼。”
近年來,大關縣委、縣政府舉全縣之力發展“一縣一業”筇竹產業,走出了一條高效優質、綠色有機、三產融合的發展之路。良品鋪子充分融入當地的資源基礎和優質原材料,發揮高質量發展的增值效益,與當地的竹產業深度鏈接,將“中國筇竹之鄉”稱號借由美味傳遍全國。2019年、2022年,連續兩屆,大關縣被云南省人民政府遴選為全省20個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一縣一業”特色縣,“大關筇竹筍”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如今,一批涉竹家庭農場、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
截至2022年底,竹筍年產量3.5萬噸,竹稈年產量2.5億根,實現竹產業綜合產值14.8億元,帶動3.66萬群眾穩定脫貧,受益群眾17.3萬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72.5%。
“世界筇竹看中國,中國筇竹看大關”——如今聲量響當當。
凝結天地精華,取之有道
良品鋪子守護一方風物可持續發展
高山野山筍來之不易,須取之有道。未來,筇竹產業發展綠色化、可持續化也是當地政府、科研機構和良品鋪子共同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良品鋪子及其供應商積極參與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大關縣與院校合作共建筇竹研究院、大關縣竹產業發展研究院,筇竹實驗室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中來,從筇竹育苗、種植、幼林撫育、低效竹林提質改造、竹筍采摘、竹筍加工等方面進行技術培訓,為竹類資源培育和竹產品加工提供了技術、資源等多重支撐。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于麗娟博士聯合良品鋪子以及供應商將加工關鍵技術成果轉化積極應用于生產一線的“保鮮”、“殺青”、“冷卻”等關鍵點環節,提升產能效率,并保持筇竹筍最本真的風味和營養。
“預計到2025年,全縣筇竹筍產量實現10萬噸,竹材產量5億根;到2030年,筇竹筍產量實現20萬噸,竹竿10億根。大關筇竹發展其勢已成,其時已至,發展潛力巨大、合作空間廣闊,我們將用最大的熱情、最好的政策、最優的服務來促進多方合作交流。”大關縣竹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鐘騰軍介紹,按照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竹產業強縣目標,走出一條高效優質、綠色有機、三產融合的發展之路,引進良品鋪子等龍頭企業借力拉動,以新理念、新機制、新技術、新模式參與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實現可持續發展等。
春雨淅瀝,春筍破土,勢不可擋。
據悉,良品鋪子正聯合當地籌備“良品鋪子云南野山筍原料基地”新聞發布會,將進一步發揮企業的平臺價值,深入產業鏈上游,通過數字化管理體系及供應鏈高效協同賦能,帶動野山筍供應鏈產業升級,實現長期穩定的高品質產品供給,助力當地筇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相關農戶持續增收,進一步擦亮“中國筇竹之鄉”的金字招牌。
好原料造就好味道,良品鋪子持之以恒的追求便是高品質背后的初心與開拓。成立17年來,良品鋪子充分融入全球供業鏈,發掘原產地優質好原料,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零食。
近年來,為推動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良品鋪子以三產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充分發揮平臺價值和品牌價值,帶動國內休閑零食行業本土供應鏈成長,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高品質零食的同時,也讓更多中國原產地零食走出山河湖海,走向全世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